免费监控
logo prod

资讯与帮助

监控只是起点:日志、追踪与完整的“可观测性”体系

时间:2025-04-10
编辑:tance.cc

监控日志.png

监控只是起点:日志、追踪与完整的“可观测性”体系

在网站和应用运维的世界里,“监控”是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。我们使用像 观图数据 (Guantu Data) 这样的工具,来检查网站是否在线 (“通不通”)、响应是否够快、SSL 证书是否有效。这非常重要,是保障服务稳定运行的基础。

但随着系统架构日益复杂(尤其是微服务、云原生应用的普及),仅仅知道“出问题了”往往不够。当警报响起时,我们需要更快、更深入地理解: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为什么会发生?影响范围有多大?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宏大、更全面的概念——可观测性 (Observability)

简单来说,监控告诉我们系统出了什么问题 (What),而可观测性则旨在帮助我们理解系统为什么会出问题 (Why) 以及 问题发生的具体路径 (Where)。而基础的监控,正是构建这套完整体系的坚实起点。

什么是可观测性 (Observability)?

可观测性源自控制理论,指的是仅通过观察系统外部输出,就能推断其内部状态的能力。在 IT 系统中,这意味着我们能通过收集和分析系统运行时产生的各种数据,来理解其行为、诊断问题、优化性能。

打个比方:

  • 监控 (Monitoring): 就像汽车仪表盘上的告警灯(水温过高、油量低)。它告诉你问题。

  • 可观测性 (Observability): 则像是拥有了全套诊断工具(温度计、油量传感器读数、发动机数据流、行车记录仪),让你能理解为什么水温高(是冷却液泄漏还是风扇故障?)、油量低的具体情况(还能开多远?)、以及问题发生的前后关联

可观测性的“三大支柱”:Metrics, Logs, Traces

业界普遍认为,实现可观测性主要依赖于收集和关联以下三类数据,它们被称为“三大支柱”:

  1. 度量/监控 (Metrics/Monitoring) - “发生了什么?”

    • 是什么: 可聚合的、带时间戳的数值型数据,反映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状态和性能。例如:CPU 使用率、内存占用、请求延迟 (如 TTFB)、错误率、在线用户数、网站可用性百分比等。

    • 作用: 提供系统健康状况的宏观视图,适合仪表盘展示、趋势分析和设置告警阈值。当指标异常时,它是第一个发出信号的“哨兵”。

    • 工具示例及关联: 传统监控工具如 Nagios、Zabbix,以及云监控服务如 观图数据(尤其擅长提供网站可用性、响应时间等关键外部指标)、Prometheus 等。观图数据提供的基础可用性和性能指标,是整个可观测性体系的基石。

  2. 日志 (Logs) - “为什么发生?”

    • 是什么: 离散的、带时间戳的事件记录,通常是文本形式。例如:应用程序错误堆栈、用户访问记录、数据库慢查询日志、系统内核消息等。

    • 作用: 提供事件发生的具体上下文。当监控指标报警时(例如错误率飙升),日志能告诉你具体的错误信息、发生时间、相关请求参数等细节,是排查问题根源的关键线索。

    • 工具示例: ELK Stack (Elasticsearch, Logstash, Kibana), Splunk, Graylog, Grafana Loki。

  3. 追踪 (Traces) - “问题发生在流程的哪一步?”

    • 是什么: 记录一个请求在分布式系统中经过的完整路径。一个 Trace 由多个 Span 组成,每个 Span 代表请求在一个服务或组件中的处理过程及其耗时。

    • 作用: 在微服务或复杂调用链中,追踪能清晰地展示请求的端到端流程,快速定位哪个环节是性能瓶颈错误来源

    • 工具示例: Jaeger, Zipkin, SkyWalking,以及遵循 OpenTelemetry 标准的各种实现。

三者如何协同,解决实际问题?

想象一个场景:

  1. 监控告警 (Metrics): 观图数据发出告警:结算 API 的 P95 响应时间超过 1 秒。(发现问题)

  2. 查看日志 (Logs): 运维人员查看结算 API 的应用日志,发现在告警时间段内出现大量“用户积分服务调用超时”的错误日志。(定位原因方向)

  3. 分析追踪 (Traces): 运维人员使用追踪系统,筛选出超时的结算请求 Trace,发现这些请求中,调用“用户积分服务”的那个 Span 耗时特别长,达到了 900ms。(精确定位瓶颈)

通过结合这三者,团队就能快速从“知道出问题”到“知道为什么”再到“知道问题在哪”,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。

监控:构建可观测性的第一块基石

虽然日志和追踪能提供更丰富的上下文和调用链信息,但度量/监控永远是可观测性体系不可或缺的起点和基础

  • 它是“吹哨人”: 监控指标通常是第一个发现异常、触发告警的信号源。没有监控,后续的日志分析和追踪可能都无从谈起。

  • 它覆盖“生命体征”: 基础的可用性(“通不通”)和性能(“快不快”)监控,是保障用户体验和业务连续性的底线,必须首先覆盖。

  • 它相对易于起步: 相比于需要代码埋点或复杂配置的日志和追踪系统,部署基础的外部监控(如使用观图数据)通常更简单、更快速,成本也更可控(甚至免费)。

观图数据 提供的网站、服务器、API 可用性和性能监控,正是帮助您快速、可靠地构建起这第一块基石的理想选择。

从点到面,拥抱可观测性

现代 IT 系统的复杂性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“点状”监控思维,拥抱“全局”的可观测性理念。通过整合度量/监控、日志、追踪这三大支柱的数据,我们能更全面、更深入地理解系统行为,更快地定位和解决问题,更有效地进行性能优化。

请记住,监控是这一切的起点。确保您已经拥有了坚实的基础监控能力,再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复杂度,逐步引入和完善日志、追踪能力,最终构建起强大的可观测性体系。

立即开始,用观图数据奠定您可观测性的第一步!


客服
意见反馈